2024年12月学习资料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
《“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自主游戏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题学习资料
书目(题目) 幼儿园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价值、问题与改进路径 | 作者 陈亚敏 | 形式 期刊 |
自然探索活动在当下幼儿园较为常见,但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幼儿园并不多。对于混龄自然探究活动的价值、定位和具体开展路径问题,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仍存在诸多疑惑。本文在总结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分享一点思考,以供幼教同行交流与讨论。 一、幼儿园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价值 3~6岁阶段的幼儿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强,因此幼儿园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对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混龄自然探索活动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需求,避免社会化进程过快而产生的“自然缺失症”,从而促进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的发展。缘于年龄差,在混龄自然探索活动中,幼儿产生的探索兴趣更加多维,小龄幼儿浅层的尝试能吸引大龄幼儿加入,大龄幼儿又能带领小龄幼儿进行深层探索,从而促进各自科学素养的提升。此外,混龄自然探索活动能打破年龄限制,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然地互动,在异龄交流和交往中发展同理心、表达能力等,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常见问题 1. 对自然资源挖掘不够 教师在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前已经有了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议的意识,但资源与幼儿、与活动之间的链接还浮于表面,资源利用还不充分,尤其是园本自然资源,如竹林、果园、菜地、泥地、沙池、水池等自然场域,在激发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适宜性探索学习的功能方面体现不足。此外,教师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新兴趣和新问题,并据此来动态挖掘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例如:幼儿园中有一片竹林,教师认识到这片竹林是开展混龄自然探究活动的良好资源,幼儿可以在其中开展许多活动,但大多数教师的思考和行动止步于此,只把竹林当作幼儿感受竹子、了解竹子特征和数量的区域,而对于如何充分发挥竹林资源的作用,让整个竹林从多个角度和纬度促进幼儿成长,教师仍未理清。因此,在竹林中开展的活动数量也比较有限。 2. 动态开发能力不足 “亲自然”教育中的自然,包含外在自然,即能充分利用到的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材料,又包含内在自然,即“儿童立场”,也就是活动要符合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教师对这些理念虽然都很熟悉,但还未完全内化,未能有效识别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及时生成相应的活动。 例如:在开展混龄玩泥活动时,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铁锹、木桩等工具,并引入水流,供不同年龄的幼儿玩泥、挖沟渠。玩了一段时间后,部分大班幼儿已经不满足于挖沟,他们开始尝试用泥砌房子,部分小班幼儿则开始徒手搓泥“做饭”,在泥地里玩起了“娃娃家”,个别大班女孩也加入其中。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新兴趣,为砌墙组提供砖瓦等材料,为“娃娃家” 组提供树枝、锅碗等,以推进游戏深入,而不是无视幼儿的兴趣,任他们“自由探索”。 3. 年龄针对性不够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混龄自然探索活动时,教师要能把握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让自然探索活动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索兴趣与发展需求。但是,在现实中,这对教师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部分教师依然把握不准幼儿的能力水平,也无法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便只能是空谈。 例如:开展混龄种植活动时,教师提供了小型的铁耙、铁锹、锄头等种植工具。大班幼儿能合理选择适合的劳动工具松土、挖坑等,小班幼儿更多是凭着个人喜好选择种植工具,模仿大班幼儿的动作去“种植”。但是,因为工具与劳动不适配,经常出现“帮倒忙”的情况,导致现场一片混乱,甚至还有幼儿因用力不当伤到同伴或者自己。教师应基于开展的种植活动类型,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投放不同类型的工具,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大班幼儿负责搭架子、中班幼儿负责除草、小班幼儿负责浇水等。混龄自然探索活动重在不同龄幼儿同时参与,但并不一定是用同样的工具做同样的事,教师要对不同龄幼儿的年龄特点熟知于心,鼓励幼儿“大带小”游戏的同时,支持不同龄幼儿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三、幼儿园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改进路径 1. 依托预研究,挖掘混龄自然探索活动资源 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实地勘察等形式,对某一自然资源或自然场域进 行预研究,拓展自身对这一资源或场域的认知经验,并结合混龄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兴趣、发展需求及资源特质 等,预设可开展的混龄自然探索活动。 在关于竹林资源的案例中,教师对幼儿园的竹林资源进行了预研究,搜索到相关绘本有《帐篷帐篷架起来》《玩帐篷》《野营》《第一次野营》《神秘藏宝图》等;预设可投放的材料有测量工具、记录材料、绳子、铃铛、各类篷布等;预设可开展的混龄自然探索活动有穿越火线、寻宝、测量、计数、搭帐篷等;链接相关的核心经验有测量、计数、探索竹子生长与气候关系、探究竹笋、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等。 教师对于场域与资源进行预研究,能大大提高混龄自 然探索活动的质量,让其更加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兴趣与需求。 2. 增强幼儿主体性,提升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适宜性 如何更好地让混龄自然探索活动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兴趣与需求,增强幼儿的主体性与参与度?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活动内容和脉络不能只是由教师决定,幼儿也是重要的主体,他们有参与权和决定权。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支持家长与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查询、绘本阅读、询问有经验人士、实地参观等形式,对自然资源或场域进行调查。调查后,组织幼儿以集体或小组形式开展团讨,可用头脑风暴、调查表共享等方式分 享自己的调查收获,大龄幼儿独立分享,小龄幼儿在大龄幼儿或教师的协助下分享;或者由大龄幼儿组织小组式讨论,不同年龄段幼儿一起分享对这一自然资源或场域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点,以投票等方式,从儿童视角生成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内容。 例如:在去山坡的草地上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前,教师与幼儿实地勘察了地形,并梳理了场域资源,通过“山 坡草地可以玩什么”的话题讨论,梳理出了幼儿想开展的活动:虫虫饲养、和风玩游戏等自然探究类活动活动;野战、滑坡等自然运动类活动;山坡写生、植物图鉴等自然艺术活动。 3. 巧用思维导图,助推混龄自然探索活动进阶 在开展自然探索活动前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与新获得的经验、已经探索的内容与待探索的内容,实现各年龄段幼儿之间的兴趣共融、经验共享。 例如:在混龄种植蚕豆时,教师鼓励幼儿共种一块蚕豆地,一起播种、照料、观察等。过程中,教师以气泡图的形式每天记录幼儿的兴趣与探索。当蚕豆苗高度呈现参差时,小中班的幼儿开始迫切地想让蚕豆长高,而大班幼儿则更加关注蚕豆的产量。基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探究需求,教师将气泡图改为时间轴图,以记录高度组和产量组 的不同做法与发现;用产量统计图呈现蚕豆产量对比,并用括号图与幼儿一起梳理了影响蚕豆产量的因素,丰富幼儿的种植经验。 巧妙应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帮助不同年龄的幼儿梳理各自的探索及发现,助推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同时为幼儿梳理经验和思维提供方法支撑。 | ||
心得体会: 文章详细阐述了混龄自然探索活动的重要性,指出这种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孩子的互动,老师们深刻感受到了年长孩子在照顾和指导年幼同伴中的成长,以及年幼孩子在模仿和学习中获得的进步。 文章中也诚实地反映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让大家认识到,要成功开展混龄自然探索活动,需要幼儿园管理层、教师及家长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 文章提出的改进路径给了大家很多启示,特别是强调了创设丰富多元的自然探索环境的重要性。我们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引入更多自然元素,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引导混龄互动的技巧,也是提高活动质量的关键。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大家将尝试将其中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